English

张友鸾?周汝昌?

2000-10-1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舒芜 我有话说

接到一位读者的电话问:“您那篇文章里说:解放初期,反右运动前,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的小说组组长是张友鸾。可是,周汝昌先生的文章里说:小说组组长是周汝昌,而张友鸾是小说组的一员。两说不同,是不是可以并存?是不是周汝昌先当组长,后来张友鸾提升,接了周汝昌的任?”我明确答复:不是,周汝昌先生并未当过小说组组长。

读者所问我的文章,指我的《一篇小文章在“反右”中的遭遇》,发表在《炎黄春秋》杂志2000年第5期;周汝昌先生文章题为《沈从文详注红楼梦》,发表在2000年8月15日上海《文汇报》第11版《笔会》。

我文中说了1956年一件事: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工资改革评议会,我是出席者之一。出版社党委书记、副社长、副总编辑王任叔主持会议,他代表党委提出一个草案。草案中,编辑五级是实际控制线的最高一级。(何以如此,另有理由,且不详说。)古典文学编辑部里面,我和小说组组长张友鸾、诗词组组长陈迩冬、散文组组长王利器都列为五级,惟独戏曲组组长顾学颉列为六级。我认为不妥,……古典部四个组长中不应该他一人独低。这里明确说的是:小说组组长张友鸾。可是,周汝昌先生文中说:

这有一段经过,也是局外人鲜能得知的。我由中央特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,让我做“小说组组长”,负责整理《红楼梦》新版,组员有周绍良、张友鸾等人。

这也说得很明确:小说组组长是周汝昌,张友鸾是组员之一。

读者愿意相信以上舒、周两个不同的说法都没有错,自然会把两说综合起来,得出结论便成了:周汝昌先当组长,后来张友鸾提升,接了周汝昌的任。

我敢于明确否定读者这个结论,因为它是推理而得,不符事实。

事实是,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起先不分组,几位编辑每人担任一部古典文学作品的整理。

我当时打油一首咏之曰:

白帝千秋恨,(顾学颉整理《三国演义》。)

红楼一梦香;(汪静之整理《红楼梦》。)

梁山昭大义,(张友鸾第二次整理《水浒传》。)

湘水葬佯狂;(文怀沙整理《屈原集》。)

莫唱钗头凤,(李易协助社外游国恩先生选注《陆游诗选》。)

须擎月下觞;(舒芜选注《李白诗选》。)

西天何必到,(黄肃秋整理《西游记》。)

东四即天堂。(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社址在北京东四头条。)

这是1953年草创时期几个人什么都干的情况。后来人员日益增加,便有分组的必要。约在50年代中期实行分成四个组,后来没有改动过。四个组长的名单,一开始便宣布如下:

一,小说组长:张友鸾。

二,诗词组长:陈迩冬。

副组长:麦朝枢。

三,散文组长:王利器

四,戏曲组长:顾学颉

后来也没有改动过。

就是说,小说组一建组,组长就是张友鸾,直到他被打成“右派”,降级降职使用为止。小说组的骨干编辑,有黄肃秋、周绍良等。组长助手是戴鸿森。周汝昌调来,也分在小说组成为骨干,安排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并非整理《红楼梦》,而是继顾学颉第一次整理之后第二次整理《三国演义》;这并非小说组本身自行安排,而牵涉当时另外一些复杂情况,此不详说。

那么,会不会是张友鸾被打成“右派”后,周汝昌接了张友鸾的任,而周汝昌现在是年久失忆,把张先周后,倒过来误记成周先张后了呢?也不可能。

首先,“反右”之后,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还分不分四个组,我已记不清,似乎不分了。因为聂绀弩(编辑部主任)、张友鸾(小说组长)、顾学颉(戏曲组长)、王利器(散文组长)和我(副主任),还有诗词组助理李易,都打成“右派”;陈迩冬(诗词组长)似乎是“中右 ,虽然未宣布,看来有些像,“中右”本来就不公开宣布的;麦朝枢(诗词组副组长)“问题”要说很不小,大概是保护过关。总之,古典部是全军覆没,只剩一些残兵降将,再拉不起四个组的架子了。

其次,就算“反右”之后古典部还有小说组,接张友鸾来任组长的,也不可能是周汝昌。因为周汝昌自1954(?)年大病之后,基本上就没有再正常上过班,这是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人都知道的。“反右”之后,已经长期没有正常上过班的他,更不可能来当小说组长。

对于这一段历史,我不是局外人。当时古典部的老同事,现在还健在的有下列几位:

一,周绍良。

二,戴鸿森。

三,李易。

四,陈新。

以上四位都已离退休,关系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。

五,韩海明。

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,大概已退。

我相信他们会有与我大致相同的记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